唯識三十頌研究 ◎初能變 ── 自相門(十門分別之一) 上來六句「略釋難標宗」已釋竟。今欲續研以下頌文,需再分科之,方知其次第。
上表略釋如下:本頌中之前二十四頌,明唯識相。於中有二,初一頌半「略釋難以標宗」,如上已說訖。其下有二十二頌半,「隨所標而廣釋」,於中有三,即初有十四頌半,廣前下三句頌(「彼依識所變,謂異熟思量,及了別境識」),說明三種能變識相。次有一頌,廣前「彼依識所變」一句,乃正辨唯識也。後有七頌,廣前上二句頌(「由假說我法,有種種相轉」),釋諸妨難也。
復於初十四頌半,又分三段: 初有二頌半,解異熟識,初能變相。 次有三頌,明思量識,第二能變相。 後有九頌,釋了境識,第三能變相。 今即廣辨初能變識之相,有二頌半,頌曰: 「初阿賴耶識,異熟一切種,不可知執受,處了常與觸,作意受想思,相應唯捨受,是無覆無記,觸等亦如是,恆轉如暴流,阿羅漢位捨。」 以上十句頌文,分成十門來解釋初能變識: 一、自相門 ── 「初阿賴耶識」 二、果相門 ── 「異熟」 三、因相門 ── 「一切種」 四、所緣門 ── 「執受處」 五、行相門 ── 「了」 六、相應門 ── 「常與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相應」 七、五受門 ── 「相應唯捨受」 八、三性門 ── 「是無覆無記」 九、因果譬喻門 ── 「恆轉如暴流」 十、伏斷位次門 ── 「阿羅漢位捨」 至於第三句頌文中之「不可知」三字,乃是說明初能變識之「所緣」及「行相」微細難測之義,既無別用,故非別門。(然了義燈以為「不可知」唯此識有,餘識所無,故應別立為一門。) 又第八句頌文「觸等亦如是」,是俱時心所,例同於心王,並非分別第八識者,故亦不別立為一門。 又第六句頌文「相應唯捨受」,亦可攝入「相應門」中,俱心所故。 今即依此十門次第,逐一解釋之。 一、自相門 ── 說第八識之自體相也。 頌曰:「初阿賴耶識」
以下約三點解釋第八識自相:
(一)先顯藏義 ── 先顯示第八識自相有含藏之義。佛法之中,不論大小乘教,皆稱此識為「阿賴耶」(大乘教如阿毘達摩等,小乘教如增一阿含等),此即顯示第八識自相為含藏之義。何以故?「阿賴耶」是梵語,此翻為「藏」。「藏」即含藏義,謂此識能含藏一切法之種子,如倉庫然,能含藏種種物品。唯世俗之倉庫,僅能含藏有形之物,且其藏量有限,然此阿賴耶識,卻能含藏無形之物,且藏量無窮!是以此識為萬有之本,是諸法之因,情與無情,皆不離此識也。 若詳說之,所言「藏」者,具有三義: 1、能藏 ── 第八識能藏一切轉識種子,故有「能藏」之義。 2、所藏 ── 第八識受轉識所熏成種,故有「所藏」之義。 3、執藏 ── 第八識被第七識執之為我,故有「執藏」之義。 成唯識論卷二云:「此識具有能藏、所藏、執藏義故。」何謂也?論又釋云:「與雜染法互為緣故,有情執為自內我故。」論文中上半句「與雜染互為緣故」,即解釋「能所藏」義,即第八能持雜染法種,故起雜染法現行,此時第八是「能藏」,雜染法種為「所藏」。又第八是雜染法所熏所依之處,故熏成第八識中之雜染法種,此時第八是「所藏」,雜染法是「能藏」。 論文中下半句「有情執為自內我故」,即解釋「執藏」義。「有情」者,指染污之第七識也。染污之第七識但執第八識為「我」,不別執第八為「我所」,及與「他我」,故名執第八為「自內我」。由於第八被第七執為自內我故,遂令貪瞋癡等煩惱數數現起,擾惱有情,恆成雜染,令諸有情生死輪迴,不得出離,不證涅槃!由此可知「執藏」唯是「煩惱障」義,非「所知障」義。以「煩惱障」方能緣助有漏善惡業,引起三界內之分段生死故,而「所知障」則不會引起三界內之果報,但能緣助無漏業,招感三界外之變易生死也。 今「執藏」義,能令有情,於三界內生死不斷,故知唯「煩惱障」義也。 以上三藏義,茲更列簡表說明:
總之:第八識自相,以具足三藏之義故,方有「阿賴耶」之名,若三義缺一,第八識即不得名為「阿賴耶」。如小乘第四果,大乘第八地,皆已斷我執故,缺「執藏」義,即捨「阿賴耶」之名。是以第八識自相之三藏義中,正取「執藏」以為「阿賴耶」之正義,亦即「阿賴耶」之所以名為「阿賴耶」,全由染污之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自內我得名。一旦染污之第七識我執不再起現行(小乘第四果,大乘第八地),則第八識即不再名為「阿賴耶」矣!
上來顯示第八識自相之三藏義已竟。
(二)結示藏名 ── 名第八識為「藏識」者,即是持業釋(「識」為體,「藏」為用,以用顯體,體能持用,藏即識故,持業釋也。) 或問:第八識與雜染互為緣者,既說第八識為「能藏」(此即是因義),又說第八識為「所藏」(此即是果義),第八識之自相,除因果二義相之外,豈更無別自體相耶? 答曰:論卷二云:「攝持因果為自相故」即第八識攝持因果二相,以為自體相故,除因果二相外,第八識更無別自體相也。何以故?述記云「攝是包含義」,即包因果二相,為一第八識自體相。又云:「持是依持義」,即第八識自體相為因果二相所依持,是因果二相之體,離開因果二相,即無有第八識自體相故。 或問:若爾,則第八識自體相,應是假有?(凡依多法和合而存在者,本無實體,故稱「假有」) 答曰:不然!若有條然因果兩相,合之而為「自相」,則此自相,可說是「假有」。今者既然離開第八識「自相」之外,無別有「因果二相」,與「第八識自體相」是一體,密不可分,非和合因果二相而成為第八識自相故,第八識自體相非假有也。 上來「結示藏名」已釋竟。 (三)釋妨難 或問:前言此識有三位(即 1、我愛執藏現行位,於此位中,名此識為「阿賴耶」。 2、善惡業果位,於此位中,名此識為「異熟」。 3、相續執持位,於此位中,名此識為「阿陀那」。何故前於三能變中,「舉異熟」之名,今於此釋中,反舉「賴耶」之名? 答曰:前舉「異熟」之名者,偏在說明此識於成佛之前皆有受熏之義,故特名此識為「異熟」,則寬狹皆得也,如前已解。 今頌文舉「賴耶」之名,則有二義: 1、最初捨故 ── 謂「賴耶」之名,居三位之初,最先捨故,即於小乘第四果,大乘第八地,我執不再起現行時,即已捨去「賴耶」之名。 2、過失重故 ── 謂「賴耶」之名,過失最重故,能令有情流轉於三界五趣中,感受生死大苦故。 由此二義故,偏舉「阿賴耶」之名為此識之自相。故成唯識論卷三云:「阿賴耶名,過失重故,最初捨故,此中偏說。」 上來解釋第八識「自相門」已竟。 |
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
初能變 ── 自相門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